当前位置:新笔趣阁>历史小说>征服之全面战争> 349 东西方之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49 东西方之别(2 / 2)

在林皓达的计划中,当他梳理完荷兰人的事情,重组荷兰共和国,留下八万帝国警卫队驻守荷兰地区时,登陆法兰西瑟堡地区的英国精锐应该已经被人数2倍于敌的5万帝国警卫队和1万青年近卫军赶下海,3万青年近卫军死光之前,也会最大限度的将撒丁王国为首的联军限制在法兰西共和国边境区。

到时候,林皓达只需要带着浩浩荡荡的十数万主力青年近卫军迎击成分复杂的撒丁王国联军即可,即便到时候奥地利和普鲁士完成了对波兰的瓜分调转矛头,也来不及将军队调入莱茵河区域。

在没有铁路火车的年代,军队调动基本上完全靠腿,在没有无线电联络的情况下,军队和国家统帅之间传递命令的效率也低的令人发指,正因如此,林皓达才会在每次大的战略性决战中离开自家老巢大本营,御驾亲征。

不然的话,坐在巴黎市的林皓达向荷兰地区下达一个命令,恐怕战斗打完了信使也到不了前线战区……

近代欧洲各国流行国家首脑和军事统帅亲自带军打仗,根本不是因为所谓的勇气和狗屁荣耀,只是因为军事命令传递的困难罢了。

等无线电普及开后,欧陆各国的将军统帅们,自然就可以坐在温暖如春的办公室中,享受着小秘亲手调制的精美咖啡,或者是玩一玩办公室恋情啥的,然后在工作时间对着地图比划比划即可……

至于前线的战报,自然会有通讯处的人员,通过无线电将战报写在一张张纸上传递给军事统帅或是参谋总部,军事统帅根据即时传来的战报,一个电话或者是一个电报,就足够了。

当然,那种负责人的将军或者是级别没有达到战略层次的将领,还是需要随军移动屁股的,但至少在二战时期,看不到希特勒丘吉尔这种级别的国家首脑亲临前线的场面了。

而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的战场上,国王亲征真心不算什么稀罕事!

也就洋洋自得的天朝上国,会秉承什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理论了,基本上打仗全靠将领的个人发挥,遇到名将自然没话说,要是遇到平庸的将领,那真是眼睁睁的看着一仗一仗的败下来却无计可施……

正因为东方古国这种皇帝高高在上的模式,导致很多皇帝到死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没有,想要国家安定只能祈祷麾下出现名臣良将来辅助,好在,中华民族地大物博,这种人才还是很多的,可以支撑这种模式的东方古国一直屹立不倒。

要是欧洲那些屁大点的国家国王学习东方古国这种享受式的战争模式,被灭国那就是活该了……

这并不是说皇帝坐在皇宫里打仗不好,国王亲征可以让统治者近距离看到战争的走向和需求,不断强化国家的战争能力,很容易就会培养出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