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都市小说>重生之科技香江> 第83章 定位理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3章 定位理论(1 / 2)

石莫让霍建柠尽快完成公司组织架构的调整,随后就结束了这场影响重大的交谈,让霍建柠回去做相关准备工作,与其他的公司高层干部交换意见,完善具体的实施细则等。

时间还早,石莫想了想,走到办公桌后面从红木大书架上拿下一本学术专著《定位》,这本书是1981年出版的,石莫已经看了一半多了,但还没有看完。石莫拿起书坐在他的办公桌前看了起来,并一边思考着公司以后的相关发展战略。

由于石莫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管理能力很弱,为了使公司发展顺利,他一有空就喜欢看商业界新出现的重要理论,以及霍建柠他们推荐的商业相关书籍,用于完善自身。

看这本书是因为石莫知道“定位理论”在以后的中国十分风靡,他知道一些情况,但没有买书去认真的看,现在要补上。

1969年,登月计划的成功,让人类第一次从另一颗星球回看地球,这种视角的转换刷新了人类对于这颗蓝色星球的认识。

同一年,商业界也诞生了一种有同等历史意义的理论定位理论,让企业第一次跳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局限,从外部的视角,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企业。这一视角的转换在当年可谓是石破天惊。直到这个时候,管理理论才从术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上升到关于企业生死存亡的哲学层面我是谁。

就像“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是回荡了几千年的哲学元问题一样,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解答,也让定位理论成为商业世界最底层的理论之一,此后的半个世纪可谓是历久弥新。

定位理论的历史,其实也是一部企业商战史。

从80年代开始,“定位理论”在全球市场开枝散叶,在中国市场则更是学徒无数,影响深远,从老一辈实业型企业家,到互联网时代的马云、雷军、周鸿,都曾经公开表示受到过定位理论的启发。

甚至,定位理论在中国的普及度早已超出了企业界,而进入了日常生活的语汇。个人定位、找准定位、自我定位定位理论也成为指导个人发展的金科玉律。

从美国成功登月时,经过二战后20多年的休养生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儿童置身于糖果店一样,置身于“过剩经济”的幸福状态中。对于要在市场上寻找容身之地的企业和品牌来说,一场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开始打响。

在人类商业史上,“我是谁”的问题第一次摆在了所有企业的面前。而定位理论则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个“天问”。

《定位》的作者特劳特认为,只有当这个问题的答案吸引到了属于你的用户,同时用你所有的资源去强化这个答案,你的产品才能够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特劳特提出:企业的增长和发展不应从内部和自身意愿出发,而是应该首先在外部找到一个独具差异的定位,围绕该定位配置资源、展开运营,才能取得最大化的经营绩效。

定位理论就是要求生产者回答一个问题“在这个社会上,我的产品存在的独一无二的根本理由是什么?我的产品能否在用户心智中占据独一无二的位置?”

几乎每个行业中90%以上的企业都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去配置资源,企业经营得辛辛苦苦,却发现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有最为丰富的分工,所以定位理论在中国有最大的用武之地。

中国既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是同质化竞争最为激烈,品牌的平均生命周期最短的市场。

正是在这样残酷的商业战场上,本土或是舶来的商业理论如走马灯一样轮流风行蓝海战略、长尾理论、精益创业……但唯有定位理论真正瞄准了商战的终极战场,才一直长盛不衰。

运用定位理论公司在各行各业有诸多著名案例,包括:加多宝、东阿阿胶、方太集团、郎酒、香飘飘、瓜子二手车、闪送等。这些企业在其所在的领域,无不重构行业、成为经营典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