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科幻小说>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5章 敲响大清灭亡的丧钟(1 / 2)

各朝的皇帝看得明白,即便没有戊戌政变,戊戌变法也一样会失败。

毕竟晚晴各种矛盾已经积重难返,想要大刀阔斧的变法改革显然是不可能的。

别说是毫无实权的光绪,哪怕是独揽大权的慈禧想要变法改革,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朝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制度早已经僵化,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的扎根在中华大地上。

任何人想要变法,都会遭到这些利益集团同仇敌忾的对抗,根本就没有半分成功的可能。

戊戌变法可以说是大清最后自强的机会,一旦错过这次机会,大清灭亡的丧钟也将随之敲响。

现在戊戌变法已经失败,各朝的统治者已经可以预见清政府的局势将进一步恶化。

清政府没有通过变法改革自立自强,就必然会继续遭到列强的剥削。

他们非常明白,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远远不是结束,列强必然还会再次发动瓜分中国的侵略战争。

果然不出各朝统治者所料,苏晨接下来的话也证实了他们的猜想。

“戊戌政变后,慈禧伤透了心。”

“无论光绪是否参与了围园杀后计划,反正在慈禧看来,自己养了个白眼狼。”

“我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你却串通外人要杀我”

“既然你不孝,那就别怪我不仁。”

“1898年9月,在顽固派官员刚毅等人的煽风点火下,慈禧头脑发热。”

“对外宣称光绪病重,恐怕活不了几天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自己打算册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帝。”

“得知慈禧欲行废立之事,不仅清朝的地方督抚,如直隶总督荣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上书反对。”

“就连各国公使也是纷纷照会总理衙门,扬言如果光绪被废,必将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望好自为之。”

“各国公使出面干涉,慈禧对此很不高兴。”

“慈禧觉得废立皇帝是爱新觉罗氏的家事,我决定让谁当皇帝,与你洋人有什么关系”

“不过各国公使也有干涉的理由,他们认为废立皇帝是国事,怎么能是家事呢”

“并且大清公司从道光开始就不断出让利益,到了光绪这会已经卖无可卖。”

“公司的大股东是我们列强,公司要改选董事长,当然要由我们大股东开会决定了。”

“你慈禧只是小股东,明面上的掌舵人而已,哪有擅自做主的权利。”

“见列强集体反对,慈禧压力山大,只好暂停了废立计划。”

荣禄太后糊涂啊大清国都已经到了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这个节骨眼怎么还能轻易废黜皇上呢

他无奈的叹了口气,那些顽固派大臣不明事理,怎么连太后也犯糊涂了。

皇帝是大清国的象征,凝聚着天下人心。

原本大清国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人心惶惶,全国上下心思各异。

要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太后再把光绪皇帝废了,那只会造成大清国更加动荡。

连朝廷的高层都动荡不安,就更别说原本就人心思变的老百姓。

一個弄不好,趁着大清国改换皇帝的动荡时刻,说不定全国各地会趁机爆发更大规模的百姓造反。

“可是就在事件渐渐平息之际,北方闹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兴起之初,清政府的态度模棱两可。”

“有一些官员反对义和团,比如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山东的义和团就是被袁世凯率武卫右军打的销声匿迹。”

“但当时也有许多官员支持义和团,比如原山东巡抚玉贤。”

“玉贤主政山东期间,纵容义和团烧教堂、杀洋人,在被西方各国连续抗议后被清政府免职。”

“后来玉贤回朝述职,跟慈禧讲义和团扶清灭洋可以为朝廷所用。”

“慈禧听说义和团打洋人,又想起当初西方各国反对他废黜光绪,心里顿时便产生了利用义和团制衡列强的想法,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此也发生转变。”

“1900年1月,慈禧不顾外界的反对,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

“有了慈禧的默许,义和团在直隶地区很快就发展到了二十万之众。”

“感觉手上有了筹码,慈禧召开王公大臣会议,在会上宣布光绪孱弱多病,上负祖宗社稷,下误黎民百姓。”

“决定立端郡王载漪的儿子为皇楚大阿哥,并计划于1月31日举行光绪的退位仪式。”

“见慈禧又要废除光绪,各国公使随即再次强烈反对。”

“端郡王载漪担心慈禧打退堂鼓,煮熟的鸭子又要飞。”

“立即跑去跟慈禧说,洋人嚣张气焰不可长,咱有二十万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正好可以利用他们驱逐洋人恢复旧制。”

“为了让慈禧下定决心,端郡王载漪当时还勾结李连英。”

“找了一些义和团在宫里表演刀枪不入,让慈禧相信义和团有实力对抗洋人。”

“后来刚毅跑到涿州溜达了一圈,回来也对慈禧说义和团枪炮不伤,犹如神明附体。”

“就这样,在身边人的影响下,慈禧对义和团仅有的一点不信任也烟消云散。”

嬴政都已经昏聩到这种地步了吗连刀枪不入的鬼话也能相信。

他都有些无语了,手底下的大臣昏庸无能也就算了,作为实际掌权者的慈禧居然也能这么愚昧。

他原本还以为慈禧只是祸国殃民的妖后,现在看来,居然也这么愚蠢。

刀枪不入一听就假得离谱,就更不用说枪炮不伤了。

要是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清政府也不会接连遭遇西方列强的欺辱了。

就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的戏码,在他看来无异于饮鸩止渴。

义和团虽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但作为农民起义,最后肯定也不会和清政府站在一边。

即便义和团有能力对付西方列强,也注定会成为清政府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

再说了,就义和团这种江湖骗子,怎么看都不可能是洋人的对手。

他猜测慈禧估计是气疯了,要不然也不会失去理智看不清当前的局势。

“然而,慈禧和顽固派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的自欺欺人玩脱了,死了很多人,也激怒了列强。”

“1900年4月6日,英美德法公使照会清政府。”

“限两月之内剿除义和团,否则将派水陆各军入直隶地区代为剿平。”

“6月初,限期已到,各国公使见清政府无法控制形势,便决定组成八国联军直接出兵平乱。”

“6月中旬,大沽口炮台失守。”

“慈禧紧急召开御前会议,发出解散义和团的上谕。”

“此举表明,慈禧怕了,又服软了。”

“可是就在上谕发出的第二天,慈禧又接到端郡王载漪杜撰的假情报。”

“说外国公使发出照会,要求慈禧立即归政于光绪,废大阿哥,并允许洋兵入京。”

“慈禧一听,让我把权利给让出来,交给光绪那小子,难道洋人不知道我与光绪有矛盾吗”

“这要是交权了,我还有活路”

“这帮洋鬼子我服务了你们四十年,现如今却要帮那个逆子来夺我的权。”

“是可忍孰不可忍,愤怒之下,慈禧丧失理智。”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的名义连下两道诏书。”

“一道是下给顽固派的,慈禧让他们整军备战。”

“另一道是发给地方督抚的,慈禧让他们派兵进京勤王,协助朝廷驱逐洋兵。”

李鸿章太后平时挺聪明的,怎么这种关键时候就糊涂了呢

他收到太后的宣战诏的时候,整个人都懵了,怀疑太后是不是老糊涂了。

双方的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以大清国的实力,别说是八国联军了,就是随便一个西方列强,都不是别人的对手。

要是大清国真的这么硬气的话,也不会沦落到今天这般田地了。

当初太后发布维护义和团的诏令时,他就是反对的,认为这太扯了。

刀枪不入,枪炮不伤,他一听就知道假得很。

他都有些怀疑太后病急乱投医,居然也能相信这些江湖骗子。

用这二十万的义和团去对付八国联军的洋枪洋炮,他只能说以卵击石,毫无胜利的半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慈禧发给地方督抚的诏书,如今有三点经常被人误解。”

“第一,慈禧当时只说要跟欺凌我国家、侵占我土地、勒索我财物的入侵者开打。”

“但她没说要跟谁打,并没有具体指明开战对象。”

“现在一些电视剧中演绎成慈禧指名道姓对十一国宣战,这其实是虚构的情节。”

“第二,所谓的宣战诏,并非正式公文。”

“清朝的正式宣战诏书里面一定会有类似布告天下的字样,比如光绪在甲午年颁布的宣战诏书中就有,但慈禧在庚子年颁布的宣战诏中并没有相关内容。”

“结合慈禧也没有具体指名宣战对象,不难发现,庚子宣战谕旨其实只是内部通知。”

“慈禧通知地方督抚,洋鬼子打到家门口了,朝廷决心迎战,你们都来帮忙。”

“由于只是内部通知,所以慈禧当时也没有将宣战诏递交给各国公使。”

“也就是说,清政府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各国正式宣战。”

“各国也没有对清政府宣战,双方是一种战而不宣的状态。”

“第三,由于邮电系统混乱,地方督抚当时收到了前后不一致的诏书。”

“义和团运动最兴盛的时期,拆铁道、拔线杆,把北京对外联络的电线杆子都给拔了。”

“这导致朝廷的诏书无法通过北京的电报局下发,只能先用六百里加急送到河北保定,再经由保定电报局转发给各地。”

“路上耽误再加上办事效率低下,等到诏书下发到地方督抚手上时,已经是几天后了。”

“而让督抚们感到非常无语的是,就在收到宣战诏的同时,他们又收到了另一封意思截然相反的电报。”

“头脑发热的劲头过去后,慈禧又冷静了下来。”

“毕竟她不能像端郡王载漪那样为了图私利泄私愤,也不能像义和团那般狂热而不计后果。”

“于是慈禧便给督抚追加旨意,让他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

李世民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身为晚晴的统治者,实在是愚蠢至极。

他不禁微微摇头,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清国的末日。

看得出来,大清国的局势之所以一步一步恶化,以至于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全都是慈禧这个妖后一手导致的。

要是没有慈禧祸国殃民,说不定大清国不会落到这般田地,老百姓也不会遭受耻辱。

不过话又说回来,他仿佛已经看到大清国在慈禧手上走向灭亡。

原本大清的实力就弱小,远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

现在又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朝令夕改,发布大相径庭的诏令,只能让大清败得更快。

不知道为什么,他心中隐隐有一种感觉,大清国很可能会亡于这场战争。

毕竟要是对付义和团的话,还不至于八国联军一起出动。

以他对西方列强贪婪成性的了解,八国联军发动的这次战争很可能不仅仅只是为了消灭义和团,主要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瓜分大清国。

“看到大相径庭的两封电报,督抚们陷入混乱。”

“一会说要打,一会说要自保,一会说要灭了洋人,一会又要求保护使馆。”

“在这种情况下,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闽浙总督许应奎、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堂、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不约而同的做出了同一种选择。”

“既然朝廷让我们保护使馆,伺机行事,保守疆土,那我们就以这道圣旨为准。”

“至于宣战诏,那是乱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