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科幻小说>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1 / 2)

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有两个和尚特别厉害。

一个和尚自然是大明的开创者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直做到了九五之尊。

另一個有名的和尚便是帮助明成祖朱棣,由藩王造反夺得天下的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广孝,也是著名的黑衣宰相。

朱棣之所以能成为唯一的,以藩王身份谋反并成功的人。

不仅在于朱棣能力强悍,时机把握得准,更关键的是身边有姚广孝这位妖僧。

姚广孝去世后,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成为唯一一个入大明祖庙的文臣。

“元末年间,姚广孝出生于苏州相城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和长兄皆行医为生。”

“因幼年目睹家境贫困,姚广孝不喜欢从医。”

“曾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若是落榜则出家从佛。”

姚广孝非但没有淡泊名利,反而野心勃勃的想要建功立业。

“洪武十六年夏,姚广孝答应众多弟子的请求,亲自讲解心经中难懂的部分和不曾注解的部分,还讲述了自己以前读心经时的所见所学。”

封侯拜相,太子少师,死后配享太庙。

为了巩固统治,他必须要完全否定姚广孝,将靖难之役定义为叛乱,将姚广孝定义为乱臣贼子。

最终的结果,姚广孝成功了。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每年都诏请高僧到首都南京举办法会。”

“往后,姚广孝辗转不同佛寺,先后在杭州天龙寺、留光寺和普庆寺担任住持。”

乾隆姚广孝终其一生,毁誉参半,称其为妖僧倒也不算太坏。

“席应珍精通三教,这让姚广孝得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吸收道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学识。”

“洪武八年,朝廷下诏命通晓儒学的僧人出仕为官。”

“经此推广,佛法经学在当时社会大受欢迎。”

“姚广孝涉猎广泛,对儒、道乃至兵家之学都颇感兴趣。”

“两人情谊深厚,交往长达二十余年,姚广孝也将席应珍视为至交好友。”

称姚广孝为妖僧,有运筹帷幄,鬼神莫测之才华的赞许。

一个和尚,不爱青灯古佛,不穿僧袍法衣。

“姚广孝虽未受官,但此次赴京让他得以与不少官宦和高僧结交,增添了其成就事业的雄心。”

“之后姚广孝又为心经整理图注,并将其编成图册。”

正因如此,姚广孝在同为读书人的史官或者士大夫眼中,其实是妖魔化的异类。

程朱理学近两百年的鼓吹让家天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姚广孝却疯狂地在上面砍了一刀。

有人说姚广孝忠心为主,也有人说姚广孝贪慕名利。

“随后,姚广孝前往杭州径山寺师从愚庵智及,进修禅学。”

一心想在名利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为此不惜鼓动朱棣起兵造反。

而士大夫称其为妖僧,实则为贬低的意思。

虽然姚广孝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不过代价却是靖难之役里累累的白骨。

却学儒参道,结交王侯,看似跳出三界,却心在红尘。

“彼时正值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但姚广孝并未受到影响,只身前往古刹北禅寺,不久便离开。”

作为一个读书人,鼓动王爷穷兵黩武,生灵涂炭。

“智及认为姚广孝天资聪颖,对他颇为赏识,并向他传授了诸多佛学知识,姚广孝也因此深得佛法。”

因为姚广孝离经叛道,鼓动王爷造反,不守君臣之道。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诏命高僧赶往南京。”

“姚广孝受命赴南京考试,最终不愿出仕,朱元璋只好于次年春天赐以僧服让他继续为僧。”

不仅仅是姚广孝离经叛道地发动了叛乱,更在于动摇了士大夫们用心维护的皇权天授的正统性。

“洪武十年,为统一思想,明太祖朱元璋令高僧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并推广,姚广孝于是遵令依照心经指导弟子习禅。”

“由于家庭再难供姚广孝读书,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选择进妙智庵,成为一名僧人,法名道衍。”

不变的是姚广孝一直不曾被儒家主流读书人所接纳,甚至被称为妖僧。

“年近而立之时,姚广孝与道士席应珍结为忘年交。”

“洪武九年,姚广孝随智及在苏州居住,每日在一间名为莲花室的房间里修习禅学,念经修行。”

姚广孝如此离经叛道,这和儒家仁爱所抵触。

“但姚广孝因病卧床不起,只能推辞。”

虽然史书对姚广孝靖难功臣的形象给予了肯定,但到了如今的乾隆年间,姚广孝的功臣形象彻底颠覆。

毕竟长驱京师,帮助朱棣问鼎天下,绝对是首功。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逝世。”

“当时诸王赴京奔丧,奏请明太祖朱元璋选取名僧为马皇后诵经祈福。”

“在高僧的推荐下,朱元璋亲选姚广孝住持北平庆寿寺,并令其跟从侍奉燕王朱棣。”

“姚广孝受命后,除在庆寿寺诵经祈福、念佛修禅之外。”

“还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密谈,后世推测密谈内容或与靖难夺位相关。”

雍正姚广孝好好的和尚不当,却偏要造反,其目的恐怕更多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

可以说,姚广孝是以阴谋家的的身份入明史的。

靖难之役的成功既有建文帝君臣无能,也有朱棣的运气,更大幕后的功劳则属于姚广孝的谋划。

朱棣夺取天下的第一功臣就是姚广孝,所以对姚广孝颇为看重。

不仅没有对姚广孝卸磨杀驴,反而把最器重的嫡长孙朱瞻基交给他来培养。

朱棣还让姚广孝留头发还俗,分给他房产,送给他各种美女妻妾,金银财宝。

但姚广孝拒绝了一切的福利待遇,统统不要。

由此可见,姚广孝对于这些功名利禄是毫无兴趣的。

他认为姚广孝之所以要造反,其目的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姚广孝和三国的贾诩很像,看透了一切名利权势。

姚广孝知道一旦造反,无论成败都是千载骂名。

但姚广孝不在乎,在这样的人看来,名声不过是身外之物。

姚广孝要的是过程,失败也坦然接受,成功了也就说明自己的能力,至于成果的受益者是不是自己并不重要。

姚广孝一生未婚,他用计太深,应该是怕殃及子孙。

姚广孝无疑是位阴谋家,但这个阴谋家精通佛道儒三家,超然于物外。

姚广孝的造反行为就说明了一件事,他不想辜负一生所学,就是要验证自己的能力。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重用黄子澄、齐泰等文臣。”

“复古改制,逐次削藩,并将燕王府护卫军精壮调往开平。”

“朝廷所行之策使得时为燕王的朱棣势力大减,安危存亡受到威胁。”

“于是,朱棣在姚广孝的多次鼓动和劝说下,决意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姚广孝则在幕后出谋划策。”

“朱棣依照姚广孝的谋划,暗中挑选兵将和智谋之士。”

“姚广孝则在燕王府地下建造隔声暗室,在燕王府地上蓄养家禽以掩盖府内动静。”

“姚广孝带领将士在燕王府后院练兵,在地下暗室铸造兵器。”

“为消除朱棣起兵的顾虑,姚广孝自称通晓天道。”

“并称朱棣秉受天命,是太平天子,不必担忧不得民心。”

“对于起兵日期,姚广孝则劝朱棣静待天兵的协助,天兵到来时,便可发兵。”

“建文元年七月七日,风雨大作。”

“朱棣见屋檐瓦片被吹至地上,顿时脸色大变。”

“姚广孝见此,便告诉朱棣这一现象是因为有飞龙在天,是吉兆的象征。”

“这一解释令朱棣和将士大受鼓舞,朱棣的顾虑得以消除,决意发动靖难之役。”

“同年十月,朱棣率兵进攻大宁,姚广孝则留守北平辅佐朱棣长子朱高炽。”

“北平被围,姚广孝依命安抚北平兵民,下令加强北平守御,击退朝廷进犯。”

“建文二年,燕军东昌之战战败。”

“姚广孝借预言稳定军心,声称东昌之战虽败,但往后的战役燕军将全部取胜。”

“姚广孝督促朱棣重振士气,整兵待戈。”

“同年五月,燕军无法攻下济南,士气衰减,兵将疲惫,姚广孝遂写信让朱棣将燕军带回。”

“因兵力有限,燕军难以长期驻守攻下的城邑。”

“到建文三年底,燕军仅占据北平、保定、永平三府。”

“当时,朝内部分宦官投奔燕军,声称京师空虚,燕军可直捣京师。”

“姚广孝得知情报后,改变战略,请求朱棣举兵南进,攻打都城南京。”

“朱棣接受了这一战略计划,于同年底率领燕军南征。”

“燕军一路上避坚击弱,于次年六月十三日成功攻下南京,建文朝廷彻底崩溃。”

“姚广孝的指挥贯穿了靖难之役的全过程,其辅佐朱棣决策,鼓舞燕军士气,最终促使燕军取胜。”

“朱棣夺权成功,从而推动了明初政治格局转变。”

张居正永乐帝之所以靖难之役能取得成功,最大的功臣就是姚广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