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在哪儿?我要饿死了。”路上,一名骑着马的大块头年轻人大声嚷嚷着。
“这人在鬼叫什么呢?”不远处的树荫下,一个站岗的卫兵不胜其烦,抱怨起来。
“他在说法语呢。”托马什神父回答。
“他在喊什么?”卫兵问:“我就听懂个‘陛下’。”
“他说,他想知道我们在哪能找到陛下和补给营地。”托马什神父告诉他,还有因为好奇而凑过来的其他几人:“这家伙饿肚子了。”
“行军的时候,有吃的就不错了。”几个卫兵闻言,都开始鄙视起来:“怪不得大家都说,法国骑兵都是被惯坏了的少爷兵。这点苦都吃不了。”
“哎,也不要这么说啊。”托马什神父打圆场道:“人家来帮忙就不错了。”
“说是这么说……”
几人正要继续说什么,有马蹄声从后面传来。让娜公主带着几个随从,绕过树林,来到他们休息的地方。
“王后陛下。”本来正交头接耳的卫兵们,连忙站直身,和她打招呼。
让娜公主点了点头。“有什么事情么?”她看了看众人,问道。
“没有,就是这边有人有点饿了,在问去哪儿吃饭。”托马什神父回答:“其实我们往前再走一程,下一次休息的地方,就到那里了,也不知道他怎么这么急……”
“哦,是艾蒂安在闹腾啊。我老远就听到他喊了。”让娜公主笑道:“你们不用管他们,看守好这边就行了。”
“他这人脾气就是急。佣兵之间的绰号里,就管他叫‘拉海尔’。”她又补充道:“不过这家伙挺能打的,所以他想吃,就让他多吃点吧,也不算浪费粮食了。”
见她这么担保,托马什神父等人也就应了下来。
托马什神父和他的手下,都是阿勒曼尼东部的人,属于自带粮草投靠吴王的。而且,这种人数量还不少,属于吴藩军队里重要的一支。因此,就算让娜公主,也得给他们几分面子。
之前,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托马什神父被吴王临时任命,派去巡抚波西米亚西部矿区,抢占当地重镇库特纳霍拉。朝廷希望他能尽快拿下那里的矿山,恢复生产,为之后的战争提供军械和钱财方面的支持。
这是个十分重大的任务,托马什神父等人也非常重视。他们提前准备好内应,调动当地民兵在其他地方活动,制造准备攻向布拉格的假象。然后悄悄调动军队,趁当地贵族没有准备,一举拿下了城市。
不过,等行动成功之后,他们却发现,朝廷那边反而失联了。后来才陆续有消息说,吴王亲征的时候,连续吃了几次败仗,现在正在被西吉斯蒙德追得到处跑。众人大吃一惊,托马什神父又匆忙把工作丢给副手,自己带人赶回去救驾。
由于一路都有自己人帮忙,所以他们的行动速度很快。整个吴藩,其实就是沿着大道铺开的,在大道旁,有官府设立的哨所和驿站。因此,在军队到达之前三四天的时候,消息就能传递给当地府县,让他们做好准备。
在比较稳固的地区,军队甚至可以不扎营,不起灶,就在当地人家里借宿,还能吃到热粥。基本上,从日出到日落,全天都在修缮过的道路上行军,因此速度很快。而且行军之前,大家做了细致的规划。
他们没有直接赶往战场,而是沿着大道一路向西,迅速超越到预定位置之前,然后转头向北,绕过了西吉斯蒙德的军队和当地贵族的主要要塞,赶上了吴王率领的残部。
不过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吴王这边的情况已经好转了不少。这个自称是王后的法国公主,在他们之前,就赶到了吴王军中。她带来了一支援军,还帮吴王把之前散落的人,陆续集结起来。让这边,又有了自保的能力。
军队里大部分人,都是在阿勒曼尼地界集结起来的,一开始都不认识她。她的“王后”宣称和“法国公主”身份,虽然没人出来否认,但也没法立刻说服这些阿勒曼尼士兵。而且,大家也没怎么听说过女人领兵的事情,她是不是真能比吴王、还有西吉斯蒙德靠谱?恐怕没人敢保证吧。
当然,大家倒也不至于不尊重她。托马什神父等人,私下里都认为,让娜公主和她手下那伙人,也是一种佣兵团。和他们自己一样,也算是“带资入股”的——只不过他们投奔吴王,是因为贵族们太不干人事,因此需要一位有权威和声望的人来领头,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而让娜公主和那些法国人,则是为了荣耀、官职和财富,觉得吴王这边值得投资,才来加入的。
让娜公主带来的这种群体,如今其实很常见。因为英法之间的停战,也有段时间了。
按法国人的说法,在1360年,法国在普瓦捷败给英军之后,双方签署了《布勒蒂尼条约》。法国方面需要支付巨额赔款,赎回国王约翰二世和大批被俘的贵族们,并且承认英格兰位于阿基坦和诺曼底的大片领地。
英王爱德华三世的思路是,通过这个条约,让自己的控制区在法理上也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而不是和之前一样,只是作为法国的一个公爵,拥有这片领地。要不然,就算占领了这些领地,他在法理上还是需要认法王为封君,很容易被对方找借口介入,乃至剥夺领地,天生就低了一头。
所以,条约规定,英格兰国王是“阿基坦的领主”,而不是“阿基坦公爵”,也就是说,不再需要以阿基坦公爵的身份,对法兰西国王宣誓效忠,也可以拥有这些土地。而作为报偿,英格兰国王将不再宣称法兰西的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