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玄幻小说>操控祖宗,从东汉开始创不朽世家> 第81章 弃国而逃,丑态尽显(求月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1章 弃国而逃,丑态尽显(求月票)(1 / 2)

——九州大震!

安禄山确实聪明了太多太多,他完美的利用了李隆基种种不得人心的举动,来给自己披上了圣洁的外衣。

顾氏不愿顺他,那他便借顾氏之势。

李隆基的种种作为摆在这里。

这就已经给了安禄山天然的借口,再加上他之前连续祭祀顾氏多日,种种的举措下来终是能够得到不少人的支持。

当然,他们其中自是有着想要投机取巧者。

毕竟安禄山如今的势头确实极猛、

但其中最多的,仍是信仰顾氏那一接受顾氏被皇帝如此对待的普通百姓。

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若是李隆基在这种情况之下重用顾氏,这些人很容易便会被策反。

但安禄山太了解李隆基是什么人了。

让他在天下人认错那是不可能的,他已经认定了李隆基不会认错。

除此之外,安禄山也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他并不指望着这些人能够帮他攻下多少城池,他此行的核心所在便是抓住一切时机,配合着吐蕃直接拿下整个关中。

只要废掉了整个大唐的中枢。

那他便无所畏惧了。

这些人并不是精锐,也只能用来帮他造势。

不过对于如今的安禄山而言。

光是如此,倒也便足够了!

局势彻底大乱。

天宝十四年,九月。

安禄山率领麾下精锐骑兵,沿河北道而下,沿永济渠西侧平坦驿道高速南下,直奔黄河下游平缓处而来。

意图强渡黄河直取关中。

——此举自是风险极大。

如今的范阳发展虽然远远超过了原本历史,且还有高句丽百济为其提供粮草。

但问题是此举的粮道拉得太远了。

尤其是放弃了河北之地。

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口子,极有可能让人直接断了粮道,让他们完全成为一支孤军。

但安禄山又岂能考虑不到这些?

先后收拢的那些百姓在这种时候便起到了作用,他丝毫都不吝啬于自己的赏赐,就是为了做给整个河北看的。

既有人选择抵抗他,便同样也有人会选择因为利益而帮助他。

尤其是在顾氏遭受到了如此大打击的情况下!

河北之地局势瞬间动荡。

而这恰恰好便给了安禄山可乘之机。

值得一提的是,顾易并未让巨鹿顾氏直接出手带头来抵抗安禄山,同样也没有阻拦其他想要抵抗安禄山的势力。

于大局而言,此举自是显得有些自私。

毕竟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而且以顾氏在河北的声望,只要顾氏站起来,便一定能够收拢整个河北的力量来对安禄山进行致命一击。

可这对于顾氏而言又有什么好处呢?

安禄山若败——

大唐迅速整顿兵马,吐蕃亦是不足以再兵进关中,届时上面站着的仍是已经到了晚年的昏庸李隆基。

如此局面下,顾氏会否重新赢得他的倚重?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以李隆基如今的秉性,短暂的平安之喜过后,他立刻便会警觉到顾氏在河北道日益膨胀的影响力。

甚至此次擅自举兵之事都会被他当成心中刺。

届时顾氏不仅不会受宠,反将招致他的深重猜忌与嫉恨。

此乃人性使然,无人能够幸免。

顾氏并不是圣人。

如今的大唐亦不是昔年能够将举国都交给顾氏的大汉。

顾熙能够一人扛着大汉负重前行,顾琛能够放弃掉眼前的帝位,包括顾康顾彦等人,甚至是最初的顾啸。

整个顾氏都与大汉进行了深刻的绑定。

而如今的大唐呢?

虽然顾氏在大唐的地位同样很超然,但说白了这一切都建立在了顾氏本就已经有了足够影响力的前提下。

别忘了,李唐建国之初,依仗的便是顾氏的大旗!

顾煜为九州而守边疆。

顾泉为天下安定而随李世民出山,后割面相助。

顾靖受托孤,护社稷,为三朝皇帝柱石。

这一切其实都是相辅相成。

而李隆基既已经放弃了顾氏,那便要承受其中的代价。

顾易不能将一切都做的太绝。

毕竟“不涉及皇权”——是顾氏能够传承至今仍旧辉煌的最大原因。

至少现在,顾易还不能让他断在自己的手里。

当然,自是会有热血上头的顾氏子弟,嚷嚷着为了九州万方去厮杀,但终究是不足以代表整个顾氏。

而且正是因为顾泉昔年的举动。

这些人哪怕是离家而去,同样也会选择隐姓埋名。

对于这一切,顾易亦是无可奈何,但为了整个家族而言,他只能继续等下去。

天宝十四载,十月。

——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哥舒翰,病逝于前线。

他的压力确实已至极限。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吐蕃此番倾尽全力,各部贵族皆精锐尽出,攻势之猛,前所未有。

而哥舒翰本已沉疴缠身。

如此重压之下,这位名将终是油尽灯枯,倒在了御敌的阵前。

局势,瞬间崩溃!

哥舒翰坐镇西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除他之外,无人能在仓促间稳住陇右危局。

这不仅关乎个人才干与经验,更根植于大唐的制度痼疾。

自李隆基将边陲军、政、财权尽付节度使,这些边军实质上已成其私兵。

哥舒翰骤然离世,对军心士气的打击,对指挥体系的摧毁,后果不堪设想。

短短月余!

吐蕃大军便已突破陇右防线,兵锋直指隆山要塞大震关,关中腹地危在旦夕。

李隆基仓皇之下,只得四处抽调兵马,以御吐蕃。

此时的玄宗,确已难觅半分英明。

强烈的危机感,让他近乎病急乱投医——从各方征调犹嫌不足,竟将目光投向了远在明州的海军!

在他眼中,这支耗费巨资打造的舰队,乃是大唐最为精锐的力量。

关中告急,焉有不用之理?

于是,他不顾群臣激烈谏阻,执意调动海军北上。

这一决策的连锁反应立竿见影,原本尚未成势的海寇趁虚而入,骤然发难,明州海贸,瞬间断绝!

就连顾易都未曾想到李隆基会做出这种决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