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笔趣阁>科幻小说>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第246章 袁世凯的崛起之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6章 袁世凯的崛起之路(1 / 2)

对于清政府的灭亡,不仅各朝的统治者心有所感,就连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也有同样的预感。

要说谁最清楚清政府命不久矣,自然要数他们这些晚清时期的老百姓了。

毕竟他们老百姓身处这个时代,可以非常清楚的感受到清政府就快支撑不住了。

况且这并不是他们老百姓危言耸听,而是全天下中华儿女都这么说。

要说讨论得最激烈的,对于清政府灭亡的消息言之凿凿的,就属整个社会上的知识分子了。

自从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纷纷扬言清政府距离倒台不远了。

而他们老百姓自然乐意听到这样的话,早就受够了的他们期盼着清政府快一点灭亡,这样他们老百姓也能摆脱目前悲惨的境遇。

晚清时期的很多知识分子向主播询问后面的事,清政府最后是否灭亡了

他们虽然认为到了如今地步,清政府的灭亡已经不可挽回,但还是希望从主播那里听到确切的答案。

苏晨感受到大家急迫的心情,轻轻点了点头,给了大家一個放心的眼神。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场景,袁世凯操练北洋新军时,士兵齐声呐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主播之所以介绍袁世凯,只因为袁世凯是清末到北洋时期最为重要的人物,也是清朝灭亡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

“后来袁世凯能权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凭借的就是他一手培养出来的北洋新军。”

“想必有人疑惑北洋新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存在呢也会好奇这支北洋新军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历史现实中,士兵们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

“这样的事情,应该确有其事,是晚清时期确确实实发生的。”

“因为晚清的团练武装都是这么练兵的,曾国藩训练湘军时是这么操练的,李鸿章训练淮军时也是这么操练的。”

“朝廷知道这么练兵才有战斗力,所以没意见。”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种环境下自然也是一样的。”

“不过,即便士兵们平时高喊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这样的口号,也不意味着袁世凯就能操控北洋六镇。”

“这点只要看看当时的大帅练兵歌就知道了。”

“练兵歌的第一段就是,朝廷欲将太平大局保,大帅统领遵旨练新操。”

“第一立志要把君恩报,第二功课要靠官长教。”

“很明显,报效君主排在报效长官的前面。”

“也就是说,北洋军平时灌输的思想首先是忠君,其次才是报效袁世凯。”

“如果袁世凯当时敢把自己放在朝廷的前面,想必无论他有几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晚清时期的老百姓听到清政府灭亡的准确消息,无不欢呼雀跃,恨不得载歌载舞表达内心的喜悦。

以至于主播后面说的话都没有听到,大家此刻陷入惊天好消息的疯狂欢喜中。

尽管大家已经知道清政府命不久矣,但不敢百分百确定清政府会灭亡。

如今主播给了他们准确的答案,彻底打消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刻他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

整个中华大地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全国各地洋溢着节日般的喜庆氛围。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开始,他们老百姓的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

从那时起,他们老百姓就时刻盼望着无能的清政府快点灭亡,有人能够带领他们老百姓奔向希望的未来。

期盼了数十年,这一天终于被他们等到了。

他们老百姓虽然不知道清政府灭亡后,自己的命运会如何,但想来总不会比现在还差。

一想到清政府灭亡后,他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能慢慢好起来,无数人喜极而泣。

“而要说到这支北洋新军是怎么来的,我们就要从甲午战争说起了。”

“甲午战争期间,淮军、湘军以及各地练军糟糕的表现,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传统的团练武装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

“于是还没等战争结束,聘请洋人教习,完全使用西式军制训练以及装备,进行全方位军事改革的计划,便被清政府提上了日程,确定了军改的目标。”

“那么具体怎么改参照哪国军队改革呢”

“由于日本陆军师承德国,而淮军中又有许多德国军事顾问。”

“因而清政府便接受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建议,参照德国陆军编练新军。”

“1894年年底,长芦盐运使在天津马场用西法编练新军,称定武军。”

“定武军诞生之初,训练采用西法,装备也进行了革新。”

“但编制仍然是旧式的,也就是仍然以营为平时最高编制单位。”

“这种半拉子练兵成果,显然不能让人满意。”

“所以没过多久,不大熟谙军事的长芦盐运使便被调离岗位,定武军改由袁世凯接管。”

慈禧一步错,步步错,到底还是让袁世凯拥兵自重了。

听到主播说袁世凯后来权倾朝野,甚至逼迫清帝退位,使得大清国灭亡,她的脸色彻底阴沉下来。

袁世凯编练北洋新军后,她就时刻担心袁世凯拥兵自重,正想办法削弱袁世凯的军权。

可千防万防,还是没有防住袁世凯,让这个逆臣钻了空子。

不过最糟糕的事情还没有发生,一切都来得及阻止。

只要及时除掉袁世凯这个祸害,大清帝国就还可以延续,不至于断送在她的手里。

想到这里,她当机立断给李鸿章下达旨意。

慈禧李中堂,哀家要你即刻赶赴山东捉拿袁世凯。

李鸿章面色犹豫,但面对暴怒的太后,他尽管不愿意,还是硬着头皮接旨了。

他倒不是想要为袁世凯求情,而是此时此刻想要捉拿袁世凯怕是不太可能。

经过八国联军侵华一战,大清现在能用的兵力不多。

而此刻在山东担任督抚的袁世凯手上可是握着重兵的,他现在去山东恐怕也无济于事,一个弄不好怕是要逼反袁世凯。

可太后的懿旨又不能不执行,他此刻是左右为难。

“袁世凯到任后,首先扩编了规模,增募士兵2250名,将定武军扩充至7000人,并将番号更名为新建陆军。”

“随后,袁世凯又完全依照德国营制,大刀阔斧的变革军制。”

“在营之上设立左右两翼,每翼1554人,并将马兵、炮兵、工兵等兵种单位混合编入。”

“经过改编,新建陆军相当于一个混成旅,下设两个步兵翼,相当于团,另辖炮营、马队营、工程营各一个。”

“这种新编制已经具备了合成军队的雏形,较之从前的绿营和湘军、淮军有了明显进步。”

“就这样,中国的第一支近代陆军便诞生了。”

“袁世凯编练新建陆军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在江南编练了一支2000人的新军,名为自强军。”

“自强军的军制、训练和装备与新建陆军差不多,也是近代新式合成陆军。”

“另外,当时的直隶提督聂世成聘请德国顾问对其麾下的武翼军也进行了改编。”

“改编后的武翼军官兵合计15000人,分为总部机关和五个战斗单位。”

“总部机关下设总理营务处、教习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等后勤单位。”

“另有马队五营、工程队两营,由总部直辖。”

“五个战斗单位,其中前、后、左、右四军,每军下辖炮队一营、部队四营。”

“中军规模稍大一些,下辖炮队一营、部队六营。”

“相比于新建陆军和自强军,武毅军的横向组织结构采用西法,形成了多兵种和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完整作战体系。”

“但纵向组织结构还是淮军旧制,改革不够彻底。”

“从确定改革到多支新军编练完成,清政府的效率并不低。”

袁世凯谁能想到,朝廷当初让我编练新军,却是给了我崛起的机会。

回想起编练新军的时期,他不禁感慨万千,没想到能一步步走到如今大权在握的地步。

在主播说他袁世凯是清朝灭亡的关键性人物时,他不禁愕然,显然还没有想到自己后面能走到这一步。

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二心,依旧忠于慈禧太后,忠于大清王朝,更没有想过推翻清政府什么的。

他猜测很有可能是后面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才让他权倾朝野逼迫大清皇帝退位。

至于此时此刻,慈禧太后肯定不会放过他的,说不定这会已经派人捉拿他了。

但他丝毫不惧,既然到了如今地步,那他就反了吧

原本他从没有想过造反的,但现在却是不得不反,彻底和清政府划清界线。

太后手中的兵力已经全部折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而他手上握着北洋新军这张王牌,倒是完全不用惧怕太后的报复。

现如今,他要考虑的是接下来该怎么走。

“然而,受到戊戌变法和己亥建储事件的影响,新军建设在1898到1900年期间陷入停滞状态。”

“当然,清政府高层间的内斗并没有影响袁世凯扩军的步伐。”

“1899年,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

“在主政山东期间,袁世凯把山东的20营旧式练军约14000人改编为武卫右军先锋队。”

“武卫右军先锋队成立之初,袁世凯对这支部队的影响力不大。”

“但随着不断掺沙子,先锋队渐渐变成了袁世凯的嫡系。”

“1900年5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

“大战期间,承担拱卫京师任务的武卫军、甘军、毅军和武卫中军均损失惨重,唯有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保存了实力。”

“因而到了战后,清廷手上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了。”

“当编练新军的计划又一次被提上日程时,袁世凯便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个任务。”

“1901年,袁世凯接替死去的李鸿章担任北洋大臣。”

“上任伊始,袁世凯拟定了新军的番号和营制,并获得朝廷批准。”

李鸿章老夫的死期快到了吗想来应该是病逝的吧

算算时间,他剩下的日子不多了,也就只有几个月而已。

骤然得知自己的死讯,他心中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波澜。

自己的身体状况怎么样,他再清楚不过,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这才能平淡的面对。

如今大清王朝是多难之秋,他还有太多的放不下。

就比如袁世凯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加速清王朝的灭亡,让原先历史上清王朝灭亡的时间提前到来。

李鸿章太后,依老臣之见,最好是下道懿旨安抚袁世凯,千万不能把袁世凯逼反了。

他这也是无奈之举,对于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这件事只能冷处理。

毕竟现在清政府唯一有战斗力的部队就只剩下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唯有安抚袁世凯才是上上之策。

逼反袁世凯的后果,清政府难以承受。

慈禧此刻也冷静下来了,知道李鸿章说的没错,现在朝廷的实力不足以和袁世凯翻脸。

想到此处,她当即让人给袁世凯发送电报进行安。

“根据章程,新建陆军兵力增加,更名为常备军左镇,后又更名为常备军第一镇,常备军第一镇的首任统制为王英楷。”

“王英楷是袁世凯组建北洋军的早期骨干,早在1895年就加入了新建陆军。”

“由于兵力增加,新建陆军原有的五级指挥体系随之增加至七级。”

“即14人为一班,三班为一排,三排为一队,四队为一营,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旅,两旅为一镇,一镇下辖步兵两旅。”

“另有直属炮队一标,马队一标,一个锱重营、一个工程营。”

“全镇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人。”

“常备军左镇编练期间,清政府从京营八旗中选出三千人交给袁世凯训练,袁世凯以此创练京旗常备军。”

“1903年10月,日本和沙俄在东北发生严重冲突,战争一触即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