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若是可以的话,安禄山是不愿放弃河北的。
作为顾氏数百年来的大本营。
且不说如今的河北到底有多么强势,就光凭着顾氏的声望便有了太多的意义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安禄山想要的东西也不仅仅只是表面上这么简单的,他真正想要的还有李世民的遗诏。
说白了,就是想要顾氏的支持。
但如今这种局势,他就必须要做出取舍了。
与其一直这样耗费下去,去等一个没有准确答案的结果,还不如果断一些,早日做出决断。
这虽然会让他的行事之路变得无比艰难。
但对于安禄山这种从最底层杀上来的人而言,他往往最不怕的便是困难。
吐蕃。
如今吐蕃掌权之人乃是赤松德赞。
早在天宝十三年年末之时,此人主导了弑君政变,杀掉了赞普赤德祖赞,掌控了整个吐蕃的大权。
其中的因素有很多。
不仅仅是因为赤德祖赞晚年崇尚佛教,有意放弃对外的扩张策略,并且激发了贵族矛盾。
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因为赤松德赞与安禄山之间有着些许联系。
这就是历史的变动了。
顾氏的出现终究是影响到了太多东西,逼得安禄山不得不做出许多选择,才能让自己安下心来。
除了吐蕃之外——
他对于辽东三国同样也有着筹划。
尤其是高句丽,这个昔年差点被顾靖灭掉的国家,如今都是他的盟友。
可见安禄山的心性藏得到底有多深。
三月,逻些城,王宫深处。
赤松德赞的目光落在那风尘仆仆的安禄山使者身上,嘴角不由得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
他并未寒暄,径直用吐蕃语开口,声音低沉而充满威压:
“看来,安禄山是应允了本赞普的条件?”
他微微前倾,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丝毫不掩饰那攫取天下的野心:“河西九曲之地,西域万里疆域从此尽归我吐蕃?”
河西的丰饶水草,西域的丝路咽喉,这些皆是吐蕃历代赞普梦寐以求的膏腴之地。
只恨昔日大唐强盛,更有那顾靖杀神坐镇,令吐蕃铁骑不敢东顾。
即便如今大唐渐露颓势,吐蕃步步蚕食,所得也终究有限。
这也是他和安禄山能够走到一起的原因。
两人都是有所图谋。
那使者深谙吐蕃礼数,立刻垂首,用同样流利的吐蕃语沉声回应:
“我主有言,大事若成,承诺必践!”
“万望赞普.早日挥师东进!”
——挥师东进!
此言一出,大殿内的空气骤然凝滞,旋即沸腾!
几乎所有的吐蕃贵族脸上都迸发出难以遏制的亢奋,眼中燃起嗜血的渴望。
劫掠征战、开疆拓土,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成为生存的本能。
更何况,眼前是泼天的富贵和无尽的草场!
这一切都容不得他们不心动如狂。
赤松德赞神色沉凝,目光如渊,并未即刻表态。
使者心领神会,不再等待,径直上前一步,将安禄山的全盘谋划和盘托出,毫无保留。
——这本就是安禄山的授意。
他深谙人心,笃定吐蕃这群贪婪成性的豺狼,绝不会蠢到将到嘴的肥肉推开。
此乃合则两利,分则俱损的买卖!
“赞普明鉴!”使者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令人心悸的狂热,仿佛安禄山本人附体:“我家安公说了,群狼分食,贵在神速,更贵在狠绝!”
“东边,我家安公早已磨利了刀锋!”他猛地挥臂向东一指,“十五万虎狼之师,皆是百战边军!”
“只待号令,便从范阳席卷而出!”
“沿运河疾驰南下,直取洛阳咽喉!”
“更有高句丽等仆从助阵,届时大军不下二十万!”
“安公立誓——”
“二十日!”
“只需要二十日,必使洛阳城头易帜!”
他双手作扼喉状,厉声道:“掐断这漕运命脉,关中便是半死的困兽!”
紧接着,他猛然转向赤松德赞,目光灼灼,如同盯紧猎物的鹰隼:
“至于西边——赞普!成败之机,尽系于您一身!”
“只要赞普的铁骑如雷霆霹雳,一举洞穿陇右!”他攥紧拳头,重重砸向虚空,“十日!”
“十日内夺下大震关,踏破陇山天险!”
“届时,纵使那哥舒翰有通天彻地之能,”使者嘴角勾起一抹残忍的笑意,“也必被我军死死钉在陇西,动弹不得!”
“陈仓、扶风、武功.长安以西,膏腴之地,任赞普的勇士驰骋!”他张开双臂,声音充满了蛊惑,“那长安的西大门,便是您予取予求的猎场!”
“.”
这使者显然深谙人心,十分懂得该如何蛊惑这些人。
唯有利益才能让人控制不住自己。
果然,随着他的这些话说出口,在场众人的眼睛甚至都红了起来,每一个人的眼中都是满满的渴望。
甚至就连赤松德赞都已经有些意动了。
说白了——
这就是前后夹击之策,安禄山就是想让吐蕃来帮助他吸引注意力,旋即他便可以兵贵神速直捣黄龙。
这就能弥补他无法占据河北的漏洞。
当然,安禄山自然也不会托盘而出。
其实他的这个计策之中同样也有着利用吐蕃的心思,吐蕃距离关中的距离相比范阳要近上许多。
这是阳谋。
就是想要让吐蕃帮他吸引大唐的主要注意力!
他十分笃定吐蕃是不会拒绝这次送上门来的机会,这就是蛮夷们的性格。
安禄山本来就是胡人。
他最为了解这一点。
果然,就在短暂的沉默之后,赤松德赞感受着一众吐蕃贵族的眼神,终是微微点了点头:
“可!!!”
与此同时,明州。
一艘艘的商船正踏着巨浪朝着海外而去。
如今大唐的海贸发展更加辉煌了。
虽然看上去并没有之前未经乱象时那般璀璨,但整体而言确实更加成熟了许多。
说白了,就是市场得到了管控。
这就是李隆基的政绩之一了。
虽然他如今忘了顾氏,甚至是放下了整个天下,但对于海贸他却抓的仍旧很死。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海贸的税收是实际的。
这对于比较在乎政绩的他而言,自然是要时时刻刻都要把控好,几乎一直都在维持着昔年顾靖为大唐定下的政策。
这也让整个大唐的海贸事业一直都在向前迈进。
也是李隆基最为骄傲的功绩。
但事情向来都具有两面性,海贸的事业便是如此,无论是放在任何时代,当其中涉及到的利益足够大时。
便一定会出现匪寇。
虽然大唐一直都在打造海兵,但这已经不足以完全解决掉一切。
如今的海上边境还是有着不少的贼寇。
这些贼寇来自各地,再加上他们对于大唐的海军已经有了极为老道的防备经验,这让大唐处理起来极为的麻烦。
李隆基在开元之时已经下过几次令。